不久前,在陕西西安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舞台上,原创话剧《屈梁生——给机器看病的医生》在聚光灯下徐徐展开。
这部由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历时两年打磨的作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故障诊断学奠基人屈梁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该剧不仅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成为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用榜样力量铸魂育人的生动写照。
话剧以西迁精神为底色,聚焦屈梁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屈梁生首创全息谱理论,将多传感器振动信号集成为“机械心电图”,使我国大机组故障确诊率从不足50%跃升至90%,相关成果两次列入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剧中特别还原了其在泸天化工厂使用全息谱技术,解决机械故障难题的场景:“我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本领和信心。”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屈先生在病中仍坚持修改论文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科研人的坚守。”学生王严筱观演后说。
而幕后的创排故事,同样镌刻着传承的力量。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带领师生创作团队走访20余位屈梁生的弟子,整理10万余字素材,复刻其用过的检修工具、实验室场景,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细节。
饰演中年屈梁生的马小龙是院士的再传弟子:“导师常讲,当年先生为验证数据在机房守三天三夜,这种精神让我们在舞台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学生演员丁文惠饰演弟子沈玉琪,她从屈梁生给学生的书信中感悟育人情怀:“他连实验报告的标点符号都仔细修改,这种星空体育官网登录严谨正是‘大先生’的育人底色。”
演出的时空选择,也暗藏着育人匠心。在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话剧以“最后一课”呈现,当演员将刻有“精勤求学”的检修工具模型递给毕业生时,全场响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集体宣誓。
当白发校友与青年学子共观演出时,剧中“泸天化工厂故障诊断”的情节引发老校友共鸣:“这让我想起和导师一起在车间啃窝头的日子,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岁月,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科研人的担当。”正是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让话剧超越了演出的范畴,成为机械人精神谱系的活态传承。
“话剧不是简单的演出,而是让科学家精神可见、可感、可践行的载体。”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张俊斌表示,学院以话剧为载体,将屈梁生“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精神转化为戏剧语言,观演后组织“科学家精神与青年使命”系列研讨会,推动精神内涵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这种“专业教育+艺术叙事+实践创新”的模式,也成为学院探索的特色思政育人路径。
以屈梁生院士故事为蓝本的原创话剧是西安交大“大先生”系列线年来,西安交大已打磨出以钱学森、侯宗濂、陈学俊等17位交大“大先生”为原型的19部舞台短剧,自2022年演出至今,参演人数超3000人,线余场,曾受邀赴京参与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演出,并在2025年4月赴中国澳门亮相第十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戏剧节。
此外,西安交大“大先生”系列话剧每年都会在开学季、毕业季、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展演,通过讲述“大先生”们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故事,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内涵,展现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