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浙江绍兴塔山街道文化广场,数十位银发老人正随着口令举起哑铃,动作精准而规范。指导者是71岁仍精神矍铄的王柏根,这位恢复高考后杭州大学体育系的首届毕业生,用四十余年光阴,完成了从体育教师到老年健身领路人的华丽转身。
1982年,文理兼优的王柏根放弃留校机会,扎根绍兴一中体育教研组三十余年,培养出数十名国家二级运动员。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大力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理念,成为浙江省体育名师培养人选。2014年退休时,面对返聘邀请,他毅然投身老年体育事业:“看到老同事们佝偻的背影,我知道有更紧迫的事业在召唤。”此后,他先后担任绍兴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务,他主导组织省市级老年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超300场次,推动老年健身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019年的一次骨密度检测结果,成为他深耕老年健身事业的关键动力——参与门球运动的老年人中,36%存在骨质疏松问题。“单纯有氧运动还不够,必须加入抗阻训练。”他认为,肌肉力量衰退是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经过半年医学调研,他研发出国内首套《老年人哑铃抗阻训练指南》,包含16个分解动作。在塔山街道的首场推广会上,72岁的张大爷完成第三组“坐姿推举”后激动地说:“十年了,我这肩膀第一次抬这么高!”
“哑铃操并非青年专属,实为老年刚需!”王柏根常说,“哑铃操练在当下,利在长远。到75岁时,练与不练,体能差距非常显著。”他的培训内容丰富,包含可调哑铃、弹力带和自编教材。2023年在嵊泗列岛,他巧妙创新,将渔民织网动作融入训练,用废旧船缆替代器械,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五年多来,他奔波于浙江各地,举办讲座和培训近30场次,推广的哑铃操已被浙江省老体协纳入年度培训交流计划,累计让数十万名老年人受益。这一成功得益于三大创新:构建“理论授课+动作分解+跟练考核”三级培训机制,培养基层指导员超1800名。据相关数据统计,持续练习者肌肉量年均增长3.2%,跌倒风险骤降41%;创编的《哑铃健身操》教学视频在“浙里办”App点击量突破200万次。
2024年重阳节,在绍兴奥体中心,3000名银发族在王柏根的组织下齐练哑铃操。伴着《歌唱祖国》的旋律,大家手举哑铃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台下,刚获评“浙江省银发健身达人”的王柏根却在角落调试音响。他谦逊地说:“主角,永远是这些重焕活力的老伙伴们。”
如今,71岁的他每周三的社区义诊从未间断,每月平均两次下乡培训,每年修星空体育智能科技订训练手册。他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上千张老人健身的照片,其中94岁的诸暨王阿婆经过两年哑铃训练,骨密度从危险的-3.2显著提升至-1.8。2025年,在浙江省“银发体育宣传之星”颁奖台上,王柏根展示了一组数据:绍兴老年健身人口占比从2014年的12%跃升至67%,同期老年医疗支出下降18%。
“我想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益处,把健康的权利还给岁月。”王柏根星空体育智能科技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践行着这句承诺。那一副副哑铃,正是他与浙江数十万银发族共同托起的“青春力量”,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转自7月14日《中国体育报》05版)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