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StarSky Sports)官方网站-星空智能体育科技

破局者|厦心医院王焱:引领中国“智造”跨海“修心”-星空智能体育科技
关闭
破局者|厦心医院王焱:引领中国“智造”跨海“修心”
作者:小编 日期:2025-11-26 点击数: 

  10月23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手术室内,全球首例跨国远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心脏介入手术正式启动。万里之外,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里,厦心医院院长王焱与法国医疗团队协同操控“中国造”机器人系统。指令发出,远在厦门手术室的机械臂,依信号在一名73岁患者心脏二尖瓣等位置,精准执行亚毫米级的系列操作。约1小时后,这场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圆满成功,开创了“智能医疗+全球协同”的全新范式。

  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通过远程机器人辅助完成二尖瓣修复术,医疗团队如何保障患者安全底线?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国远程操作系统,在提升患者受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次中国“智造”的破壳而出及成功应用,让一系列问题有了更优解。

  王焱:手术当天,我身处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与医院成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科负责人利奥内尔・勒鲁教授共同担任操作手,托马斯・莫丁教授在线参与远程指导。我们通过高速、低延时的国际网络,实时接入厦心医院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在患者二尖瓣病变区域进行精准导航与远程操控。在厦心医院导管室内,机器人在无本地操作者的情况下精确运转,在患者跳动的心脏上完成瓣膜定位、夹合等高难度操作,导丝与钳夹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法国端指令同步。厦心医院心脏介入、麻醉、超声及护理团队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系统运行状态,全程保障信号稳定、术野清晰、操作安全。

  手术过程顺利,全程约1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二尖瓣反流近乎为零,现已康复出院。

  健康报:您带领团队开展这一手术的契机是什么?如何攻克跨海难题,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王焱:开展这一手术并非单纯的技术探索,而是基于对解决医疗资源不均、推动国产技术出海、深化国际医疗合作等多重需求的长期思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正快速攀升,据估算,我国现有患者逾2500万。一些边远地区医疗条件有限,许多二尖瓣反流患者需长途奔波就医。不仅在中国,很多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远程手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患者在当地就能获得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

  今年5月在法国的一次学术会上,来自波尔多大学医院的托马斯·莫丁教授在讨论中表现出对这一手术的兴趣,双方决定尽快合作开展手术,为全球远程医疗蹚出可复制路径。此前,跨海超远程机器人手术成功经验已有多例,但都应用于肾脏等静态组织,对跳动着的心脏实施导管介入还史无前例。

  厦心医院曾于2023年开展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二尖瓣微创术,目前已累计完成20余例,自主研发系统也已成熟。在此基础上,为筑牢手术安全防线,团队采用“技术支撑+应急兜底”双重保障体系,通过多维度精准设计抵消信号延迟影响,确保手术全程精准可控、安全无忧。

  技术层面,依托高速稳定的5G通信系统,我们术前联合专业技术团队开展多轮跨国信号实测,全面验证影像传输、操作指令的实时性与稳定性,从源头最大限度降低基础延迟;应急层面,部署双指令冗余系统,远程操作端与手术现场同步配备独立指挥模块,一旦监测到信号延迟超标或突然中断,可实现毫秒级切换,由厦门现场医生接管操作,确保手术衔接无间隙;同时,团队在术前开展全场景演练,涵盖跨区域信号压力测试、极端延迟模拟等关键环节,安排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协同演练,全方位确保手术安全。

  健康报:这套“中国造”机器人系统有哪些独特优势?在临床运用中如何让患者受益?

  王焱:在心脏不停跳动的状态下进行瓣膜修复,被公认为心血管介入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操作之一。心脏每一次搏动都会引起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对操作者的空间判断、反应速度和手眼协调提出极高要求,这也是全球机器人介入手术领域长期的难题。

  本次采用的系统由厦心医院与合作企业自主研发,是在全球率先应用的针对心脏瓣膜介入修复手术的智能化系统,为手术带来多项革新。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国外在医学机器人领域的垄断,通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持续提升,实现“技术惠民、价格亲民”的初衷。

  这一系统融合了高精度机械臂、智能运动控制、高可靠性自适应安全算法与5G高速冗余通信等多项前沿技术,依托预设操作安全边界,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显著提升手术精度与安全性。这一系统可以提前设置或术中实时调整器械操作速度、幅度,速度可根据距离调整,避免因动作过量损伤组织。在兼顾精准度的同时,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与患者恢复时间。

  此外,该系统还可将复杂手术进行标准化、简单化设计,大幅缩短医生的学习时间,让更多患者及时获得治疗,提升生活质量。术中,术者在外部控制室操控摇杆,可大幅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时间,降低辐射潜在危害。同时,系统还能借助5G通信技术星空智能科技实现远程手术操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延伸。

  王焱:接下来,我们将从“技术迭代、网络构建、场景拓展”三个方面发力,推动远程机器人手术从“特例”走向“常规”,从“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共享”。

  在技术迭代上,深化机器人、5G、AI等技术的融合。目前团队正在优化AI辅助决策功能,让系统能自动规划手术路径,预判最佳操作节点,降低因心脏跳动带来的瓣膜定位、夹合等操作难度。未来,机器人还将根据患者心脏结构、病变特点自动调整操作参数,让手术更精准安全。此外,我们将继续推进由厦心医院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扎实数据和临床反馈为导向,持续强化系统功能,推动机器人辅助医疗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在场景拓展上,我们将针对国内边远地区和紧急医疗需求,探索特殊场景应用,比如为海岛、高原地区提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与航空公司合作打造空中应急远程手术支持。

  在网络构建上,我们将继续深化由厦心医院发起的国际心血管青年医师培训项目“心苗访问学者计划”,让学员归国后成为中国技术与标准的推广者;同时,与美国、欧洲多国医院协作,搭建全球远程手术平台,打造全球心血管远程协作网络。

  多年来,王焱心中始终揣着一份对创新的执念。回溯起来,这份执念可能源于20年前一次深深刺痛他的经历。

  当时,一名农村患者因凑不齐3万元进口起搏器的费用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想放弃治疗,王焱当即发起捐款并联系慈善机构,最终帮患者渡过难关。虽然这件事最后妥善解决,但昂贵进口医疗器材给患者带来的巨大负担让他坚定决心:“做医生不能只是‘会做手术’,还要让技术更安全、更普惠。”

  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率先在国内开展心室折叠减容术、二尖瓣环成形术等创新技术,牵头完成十余项三类医疗器械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他牵头构建厦门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厦心医院成为全国四家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之一,已帮扶认证700余家胸痛中心,为我国胸痛急救“一张网”建设作出贡献。

  技术之外,王焱更注重医疗的温度。“医院不仅是治病的地方,更应该是温暖的港湾。”在医院,他推动的人文服务改革深入人心:护士主动起身迎接访客,进病房前轻敲房门,超声检查时提前加热耦合剂至体温;医生用通俗语言拆解病情,每个细节都藏着对患者的尊重。

  2017年,王焱牵头在厦心医院推行免陪照护模式,该院成为福建省首家全院覆盖该模式的医院。针对“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痛点,医院组建专业照护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费用上,一级陪护每日170元、二级陪护120元、三级陪护免费,每天提供免费三餐,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

  王焱的目光始于厦门,但未局限于厦门,而是一步步推动中国的创新实践走向全球。2022年9月,借金砖国家“中国年”契机,他发起成立金砖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先后受邀前往萨尔瓦多、巴西、印尼、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开展心血管创新技术推广;2023年启动“心苗访问学者计划”,面向金砖和“一带一路”国家招收星空智能科技青年医生。如今,厦心医院累计接收来自13个国家的28名学员来厦培训,为全球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输送中国力量。

  2024年,王焱带领团队赴萨尔瓦多开展医疗援助,在当地条件简陋的公立医院,用国产器械完成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影像清晰度不足、医疗设备不全,但手术很成功。”术后第二天看到患者顺利康复,王焱感慨,国产器械不仅能救国人,更能帮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患者。

  2024年底,王焱因一系列突出贡献入选首批“国家杰出医师”名单。此外,他还荣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入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多年风雨兼程,王焱带领厦心医院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站在新起点,他继续以医者初心、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书写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的中国答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