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StarSky Sports)官方网站-星空智能体育科技

星空体育科技:解码新区发展“密钥”-星空智能体育科技
关闭
星空体育科技:解码新区发展“密钥”
作者:小编 日期:2025-11-13 点击数: 

  初冬时节,行走秦王川大地,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一家家企业忙碌生产,强劲的发展热潮涌动……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56亿元增至2024年的448亿元,年均增速13.5%,今年有望突破500亿元实现翻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2.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0亿元,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67%……这份亮眼的数字热力值,是兰州新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实力,是新区城市功能与民生服务的全面跃升,更是这座现代化新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成绩斐然,新区制胜的“密钥”是什么?在11月6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新区专场,兰州新区用7个“加速”概括了新区过去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全面展示了新区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标志性成果以及突破性变革。

  兰州新区抓牢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9次获评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评价“贡献奖”或“进步奖”。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56亿元增至2024年的448亿元,年均增速13.5%,今年有望突破500亿元实现翻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2.5%。五年来,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0亿元,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67%,较202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1.28倍、1.4倍,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

  一组一组数据多维度、全方面展现了兰州新区经济“量质齐升”的韧性和活力。在“111”发展目标的激励下,新区上下拼经济、抓项目、强产业,成果可圈可点、成绩突飞猛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底气。

  新区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深入实施产业培育提升和“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5年新引进产业项目633个,总投资超1900亿元,在库规上企业达到774家,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抓手,找到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五年来,新区绿色化工固本强链,化工园区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入选全国“智慧园区”榜单,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

  新能源新材料集聚成势,引进落地东方希望、宝武碳业等“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9个,高端铜箔、负极材料产能双双突破15万吨,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甘肃海亮入围“全国隐形独角兽500强”,实现全省零的突破。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医用重离子设备订单量全球第一;兰石集团氢能全产业链加快布局,在制、储、加、用等关键环节实现多点突破,工业母机研发同步取得重大进展,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爱玛产业园预计明年投产,将填补西北高端电动车制造业空白。

  生物医药创新突破,百林科、特丰制药、雅本化工打破国外工艺垄断,原子高科填补西北核药空白,佛慈制药入选“中华老字号”榜单,和盛堂跻身全国最具成长性中医药企业10强,上海康辉医用同位素中心成功落地。

  数据信息能级跃升,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运,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20T,国际互联网通道带宽达40G。甘肃首个DeepSeek大模型落地新区,“硅立方”先进计算中心与全国十多个超算中心完成互联互通、容灾备份,关键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

  商贸物流提质倍增,京东物流“亚洲一号”兰州智能产业园开仓运营,京都之星等商业综合体相继投用,东百集团新投时代中心落地建设,普洛斯集团现代物流合作稳步推进,推动全区商贸物流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兰州新区用实践证明:科创能力正在转化为工业“硬实力”。

  “十四五”时期,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着力筑平台、强主体、育生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5%,获评科技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五年来,新区各类平台能级持续提升。深化与在兰科研“新四军”合作,打造创新平台183个,实施产学研项目270余个,专利申请量达7888件。“甘智汇”科创园建成运营,先后引进兰大药化产业园、中南大学新材料研究院、西安交大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等多家科创平台入驻,开展中试项目28个。主体矩阵加速成型。

  新区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了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4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优质企业梯队;依托30位院士、百名领军人才和8万名产业人才,构建起“平台+企业+人才”协同发力、活力迸发的创新矩阵。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35%。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新区造”15000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医用同位素等22项技术国际领先,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等180项技术国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跨越。伴随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3.5%,新区新质生产力加快成势,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作为全省改革“试验田”,新区聚焦“提效率、降成本、优服务”,持续深化具有新区特色的改革实践。

  五年来,新区体制机制“瘦身健体”。省委、省政府为新区量身定制改革方案,按照“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理念优化机构设置、提升运行效能,近三分之二的部门和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主责主业更加聚焦。

  营商环境“近悦远来”。迭代升级“放管服”改革95项及民营经济提振政策32条,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国家标准的1/3,要素成本较“十三五”末下降20%以上,新增经营主体2.78万户,总量实现翻番突破5万户。5次荣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4次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重点改革“纵深突破”。持续创新特色“碳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全国首单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双挂钩贷款,两次获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优秀案例”。“绿金通”平台助企融资超1420亿元,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国企改革在全省总体评估中荣获A级等次,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较2020年分别增长68.1%、51%,新区商投集团连续四年跻身“中国500强”。

  用好立足“西部地区开放高地”区位优势,新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构建“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体系,推动外贸扩量、通道赋能、合作增效。

  五年来,新区开放平台扩容升级。创新综保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构建加工制造、物流集散、国际贸易、“保税+”服务等复合型产业体系,新增海关备案企业超200家,成功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和上合组织产业园区联盟,今年1至10月,预计实现进出口额63亿元、同比增长80%,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48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保税业务进出口值17.8亿元、同比增长300%以上,外向型经济能级持续跃升,发展韧性全面彰显。国际通道畅达增效。中川北站常态化开行“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819列,年均星空体育智能科技增长33%;货运吞吐量1361万吨,年均增长8.5%,位居全省物流园区榜首。“空中丝路”拓展至240余条客货运航线个国际货运航点,成功获批至加德满都、新德里的第五航权,枢纽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外贸业态加快转型。聚焦“区港联动”发展模式持续用力,抓招商、拓业务、强服务,推动保税维修、仓储、会展、加工等业态提质扩容。特别是与东航集团、省民航集团达成三方合作,在飞机维修、发动机工程、航材供应链等领域实现标志性项目落地,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与60多个国家开展经贸往来,进出口产品超260种,成功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傍晚的彩虹城小区,几位老人正在新建的凉亭里下棋,孩童在健身器材间嬉戏。“变化太大了,现在社区环境真是好啊!”居民李大爷由衷感叹。

  “十四五”时期,新区统筹城乡发展,拓展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达75.84%,2024年实有人口突破72.7万人,年均新增10万人以上,日均在途车辆17.5万辆,人气商气加速集聚。

  五年来,新区交通体系内联外畅。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竣工投用,空港能级进一步提升,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中武段通车,“一环六射”公路网、“一环两横两纵”铁路网与国际航空双枢纽立体交通体系初步成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四纵四横”骨干水网加快成型,刘家井水库等10座调蓄工程建成投用,总调蓄能力达3890万立方米,供水管网超1000公里、实现全域覆盖。燃气、供热普及率分别提升至95%和90%,配套管网持续延伸。同步新建改造排水管网50公里,城市“五张网”系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依托“近省会、临机场、接空港”的独特区位,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创建省级示范村18个,相关实践案例入选新华网“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典型”。积极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年产1亿枝鲜切花、3万头奶牛养殖、万吨有机蔬菜、百万吨饲料、200万吨粮油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加速成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晨曦初露,阳光洒落在如金色缎带的纬一路大道上,来来往往的车流与绿道旁晨练的居民交错而过。两侧秋影摇曳,景观花坛犹如打翻的调色盘,绘就流动的生态画卷。这幅充满张力的画面,成为新区新城蝶变的生动写照。

  坚持人民至上,是发展规划的“根”和“魂”。“十四五”以来,新区千方百计谋民生之利、多措并举解民生之忧,把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实打实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五年来,新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举办各类招聘153场,引进人才超10万人。职教园区集聚17所院校、15万师生,成为全国重要的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新建中小学、幼教机构30所、新增学位超10万个;新增医疗机构89家,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省残联康复中心新区院区2家三甲医院相继投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获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获批“全国医防融合试点城市”。“15分钟教育圈、医疗圈”“10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创新推行“生态修复+现代农业+城镇发展”综合治理模式,扎实推进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完成生态修复超100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1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35.8%,接近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3%以上,两度获评新华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

  社会治理深化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高效运行,“三调对接”机制顺畅有效。2024年,新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十三五”末下降26.3%和11.8%,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成效持续显现。

  展望“十五五”,新区正处在抢抓机遇、转化红利的关键阶段,积蓄势能、夯实支撑的攻坚时期,彰显定位、实现跨越的突破窗口。新区将以更大格局、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奋力打造产业升级先导区、城乡协同样板区、对外开放引领区、生态环保示范区、和谐稳定标杆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章贡献新区力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