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外滩街道山北小区的 “如意里” 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总能看到 75 岁的老蒋专注锻炼的身影——他正抓着康复器械,一点一点活动上肢。几年前一场脑卒中,让他半边身子动不了,轮椅成了出门必带的“伙伴”。而现在,在养老服务站康复师的指导下,他不仅能拄拐慢慢走,连穿衣、端碗这些日常小事,都能自己完成了。“以前自己瞎琢磨着练,练来练去没起色,来这儿才知道,康复不是蛮干,得有方法!”老蒋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这个小小的服务站里,像老蒋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手部偏瘫的祁叔,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弱侧手臂的力气一天天回来;曾因帕金森连路都走不稳的黄阿姨,现在已经能独自去菜场挑菜。他们的变化,正是外滩街道“双基金会联动”助老模式结出的“暖心果”。
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由BOSS直聘(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捐赠发起,2022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一家专注于扶贫济困、助力困难群众提升生活质量的非公募基金会。其母公司深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多年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将商业能力转化为公益能量。上海外滩社区基金会则成立于2023年8月,是黄浦区首家无政府资金注入的社区基金会,以“蓄内融‘外’,聚爱于‘滩’”为使命,旨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双方的合作并非偶然,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一直在寻找能落地、可复制、有实效的公益项目,而外滩街道在寻找以社会力量助力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共同治理的创新路径。2023年,外滩街道在四百大走访和相关调研中发现,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且重残、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在社区康复方面的需求突出,亟待满足。外滩街道与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上海外滩社区基金会共同携手,探索黄浦区首个“双基金会联动助老助困”的治理模式。两家基金会于2023年签订意向协议,2024年正式落地“如意里”家门星空体育平台官网wxhjat.com target=_blank>星空体育平台官网口养老服务站项目。
在站点筹备过程中,时任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丁琦宁和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艾、上海福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文作为外滩街道的区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调研、监督项目进展。
期间,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向上海外滩社区基金会定向捐赠3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帮扶慰问社区部分特殊困难老人,尤其是游离于帮困、低收入帮扶政策以外、无法通过现有救助手段覆盖的“边缘”群体。同时撬动社区志愿力量参与,链接外部资源,如聘请康复师开展康复训练、邀请专家进行义诊及日间照料服务,提升服务能级与专业度。
2024年10月,如意里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正式启用。服务站的成功落地与高效运营,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外滩街道人大代表主动担当、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外滩街道提供核心场地支持,为服务站搭建物理载体;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的专项捐赠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上海外滩社区基金会负责项目执行与资金监管,确保规范运作;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则以精细化运营提供优质服务。多方合力下,服务站不仅实现了设施“触手可及”,更保障了服务“高质高效”,真正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老人受益”的养老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其实,“如意里”服务站面积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专门的康复室,也有供老人休息聊天的区域,电动康复机、理疗床、肢体训练器这些设备,一应俱全。周边山北、宁波、汉口等好几个居民区的老人,都能来这儿享受“医康养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老人们每周有5天能规律训练,每天还能测体温、脉搏、血压,一旦有健康异常,能及时发现。不少老人坚持练了几个月,手脚灵活多了——以前拿不起杯子的,现在能自己喝水;以前不敢出门的,现在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大家的底气也足了。除了肢体康复,站点还开了“艺术疗愈”课,老人们跟着画笔画画、做手工,既能锻炼手部功能,心情也变开朗了。
这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康复服务,最贴心的就是不用老人来回跑——以前去医院做康复,路上得折腾半天,现在下楼走几步就到。而且能长期跟着康复师练,效果也更有保障。更暖心的是,服务站除了“微日托”微助餐”“微健康”等基础服务外,还延伸出“康养微顾问”“便民微服务”“淘伴微社交”等多元服务:没人帮忙看老人的,能把老人托在这儿;不想做饭的,能在这儿吃口热乎饭;孤单的老人,能来这儿和老伙计聊天——这里慢慢成了社区老人的“第二客厅”。
2025年9月29日,“如意里”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即将迎来他的“周岁生日”。回望这一年,这个站点满是温暖印记:累计开展服务215次,把便利和关怀送到了2500多人次老人身边,老人们的满意度更是高达98%。
“就算以后收点费,我们也乐意来!这儿比家里热闹,有人陪我们聊天,还能做康复,多贴心啊!”常来的老人总这样念叨。还有不少老人盼着这份“如意”能传到更多地方:“要是其他社区也有这样的服务站就好了,让更多老街坊都能享上这份福!”正是“双基金会联动”的探索,让外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真真切切多了份“如意”。
接下来,我们相信这份温暖的“如意模式”还会继续向外延伸——不只是聚焦养老,更要把这份力往“助困”“助学”“助业”这些领域铺展。一边把“社会资金”的力量用得更实,一边跟“社区服务”贴得更紧,让政府、基金会、志愿者、居民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参与社区治理,慢慢把“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从愿景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