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皖两地的沃土上,有一位企业家始终以热忱与实干行走在时代前沿。他是健康产业的创新者,以科技为刃开拓行业新局;他是地域协作的架桥人,用真诚与魄力打通资源流动的脉络;他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将爱心化作涓涓细流浸润大地。他,就是合肥市扬州商会会长、合肥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安徽隆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苗成霄。从产业深耕到公益奉献,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勾勒出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剪影。
“做企业,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苗成霄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他执掌的安徽隆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实践。在健康产业赛道上,他始终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敏锐捕捉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当“智能医疗”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词,苗成霄率先布局,全力推动智能采血机器人项目落地扬州。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区域内智能采血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以“机器换人”的模式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与精准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亲自带队赴苏皖多地调研,对接科研机构与临床医院,用“钉钉子”精神攻克技术转化、场景适配等难题。如今,该项目已成为扬州智能医疗产业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苗成霄“敢为人先”的魄力,也让他从企业掌舵人成长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我的根在扬州,事业在安徽,两地都是我的‘家’”。苗成霄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苏皖两地的深厚情感。作为扬州市引才大使、宝应县招商大使,他始终将“促进两地协同发展”视为己任,用脚步丈量合作的可能,用行动搭建沟通的桥梁。
十余年间,苗成霄牵头在安徽为扬州各区县组织科技、人才、招商推介会20余场,让“扬州优势”跨越长江,走进皖中大地。2023年春天的“宝应·合肥产业招商推介会”上,他邀请17家苏皖企业代表围坐一堂,从产业链互补到技术成果转化,从政策解读到资源对接,细致入微的安排让合作意向落地生根;2024年金秋,扬州市域科创中心科技合作合肥推介会现场,他又以“家乡代言人”的身份,向安徽企业家讲述扬州的科创生态与发展机遇,现场达成5项合作意向。
这些奔波的背后,是苗成霄对“协同”二字的深刻理解:“苏皖地缘相近、产业互补,把资源串起来,就能拧成发展的‘一股绳’”。如今,在他的推动下,已有近30家安徽企业到扬州投资兴业,而扬州的医疗器械、生态农业等产业也借助安徽市场实现扩容,他则成了两地企业家口中“最靠谱的桥梁”。
“企业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理应反哺社会。”这是苗成霄的公益初心,更是他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从抗疫一线到敬老院的角落,从困境儿童的书桌到国际星空智能科技学子的书架,他的爱心足迹遍布苏皖,更跨越国界。
2020年疫情突袭,苗成霄第一时间协调资源,向合肥、扬州两地捐赠防疫物资与现金累计超100万元;得知宝应县妇幼医院急需负压救护车,他连夜联系厂家,三天内将车辆送达一线;在庐江致君医药园区,他联合5家企业向当地红十字会捐赠7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设施改善。2022年,他向合肥市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专项用于助老、助学项目,用“真金白银”践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承诺。
而在这些“大手笔”之外,更有许多温暖的细节:2024年8月,近40℃的高温天里,苗成霄带着慰问品走进宝应县西安丰镇敬老院,挨个房间看望孤寡老人,握着老人的手询问起居情况,临走时留下的一万元现金,被院长感慨为“最及时的清凉”;“六一益行”“扬商公益”等活动,他总会出现在儿童康复中心或困境家庭,带去书籍、文具和助学金,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他常说“这是比签大单更开心的事”。
苗成霄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者,一定是个有情怀的人。2024年7月,安徽大学国际夏令营开营仪式上,苗成霄为白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中文书籍,从古典诗词到现代科技读物,每一本都寄托着“文化互通”的期盼。此外,他连续多年参与“八一”拥军慰问活动,为子弟兵送去物资与关怀,用行动续写“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从推动一个项目落地,到联结一片区域发展,再到温暖一方人心,苗成霄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用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用担当为协作铺路搭桥,用奉献为社会传递温度。在苏皖大地上,苗成霄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责任答卷,而那字里行间,皆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通讯员 林梅 记者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