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体系,深入分析各地发展特色与优势,为把握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提供全景视角。从国家战略引领到地方实践探索,一场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展开。
当前,全球正加速迈向智能机器人时代,人形机器人作为融合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仿生技术的颠覆性产品,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自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继出台专项政策,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示范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布局。
2023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其中,重点是要突破“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星空体育在线入口术,培育整机产品,拓展特种、制造、民生等应用场景。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突破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应用。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也加快推荐展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相关政策方案相续发布。
北京市近年来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2023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厅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目标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构建“1+4”产品体系,其中“1”指人形机器人,“4”指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开放领先的创新产品体系。
今年(2025年)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世界模型仿真、数据采集、中试验证、场景开放测试等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统一的具身数据采集管理、测试验证标准,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迭代速度。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重点引领具身智能软硬件技术前沿,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创新平台,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优化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和国际化优势,上海目标打造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
2023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目标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促进三个突破,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建设三个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主要任务包括推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场景化,加快通用机器人工程化,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工程化应用。
2023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定了到 2025 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800 亿元,其中服务机器人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00 亿元, 无人机(船)行业营业收入达到 500 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 过 18 万台(套)。
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可靠性、平均寿命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500+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机器人+”标杆场景。完善标准测试、平台建设及人才体系等目标。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培育企业、示范推广、支撑体系等任务,聚焦核心部件(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集成应用、无人机(船)、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提升,突破关键技术并推动量产应用。
随后,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3年12月印发了《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强调产业链建设和技术攻关,加速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根据《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山东省目标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在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得到示范应用,培育5家左右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建成一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10家左右核心业务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山东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基本进入人形机器人强省序列。重点完成加快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突破,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增强关键重点产品供给能力,推进产业赋能场景创新应用等任务。
2025年6月还发布了《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济南、青岛、淄博、济宁四大机器人产业高地。
2024年9月,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提出了力争到2027年,科技创新有效引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培育省级及以上高能级创新载体5家、企业研发机构30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0项,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培育链主企业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优势;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2个,打造示范应用场景50个,标志性产品在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配套与创新发展生态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全省整机年产量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的目标。
2024年9月,安徽省印发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智能的重要赛道纳入全省“7+N”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
2024年12月6日,在2024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际,由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起草的《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正式发布。计划明确,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为抢抓科技创新、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组织保障。目标到2027年,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23456”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即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建设人形机器人省级创新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招引孵化平台等三大平台;打造不少于四种型号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同时,开发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优势部组件;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
湖北省以武汉为核心,通过“政策+科研+场景”组合拳发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传感技术、医疗应用等领域具差异化优势。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光电子、汽车产业资源,加速技术转化和生态构建。
2025年6月13日,武汉市召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武汉市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武汉市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示范地、场景应用优选地、智能制造集聚地。突破智能传感、运动控制、AI决策等核心技术;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测试验证平台;在汽车制造、医疗康复、应急巡检等领域推动示范应用。重点推动三类场景开放:第一类是危险活儿,第二类是枯燥活儿,第三类是民生活儿,实行双边奖补:对场景提供方,按项目投入的30%最高奖励100万元;对产品供应方,按研发投入的20%最高奖励100万元。
结语: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精准施策,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瞄准“全球创新高地”,上海依托国际化优势打造产业生态,广东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强化产业链协同,山东、浙江等地则通过专项奖励和集群化布局加速技术转化。尽管各地侧重点不同,但共同目标是通过政策赋能,突破“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而区域间的差异化竞争与合作,也将进一步塑造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