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迟量产时间表,另一方面,本土新生力量入局者甚多,除了供应链重合度高的主机厂外,还有消费赛道玩家、初创公司等竞相下场。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醒,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跨行”入局,这对鼓励创新来讲是一件好事,但也要注意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
据贝恩公司发布的《未来已来,智驱新程——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洞察》,全球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应用于科研、导览和少数工业制造领域,2024年出货量仅数千台。然而,未来5至10年,这一市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预测显示,到2035年,全球年销量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在乐观场景下,销量甚至可能超过1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美元。随着产业链成熟,商业模式也将多元化,涵盖核心零部件供应、研发外包以及整机ODM与OEM,形成完整生态。
某种程度而言,只要成本不断下降,使得人形机器人在投资回报上能够超越部分行业的人类劳动力,大规模替代人工的临界点就会出现。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判断,“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BOM(物料清单)成本下降了50%~60%。类似趋势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预计到2035年,BOM成本将从当前的4-5万美元降至1-2万美元,降幅达到60%~70%。”
成鑫表示,在硬件模块方面,行星滚柱丝杠和六维力矩传感器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约占总成本40%,预计未来降本幅度可达70%~80%。与此同时,行业已识别出八项关键技术瓶颈,涵盖AI芯片、电池与热管理、等核心环节。
其中,触觉预计2-3年内实现性能突破,六维力矩传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将在3-5年内完成量产优化,与热管理技术以及则需5-10年才能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中低端芯片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自主可控,高端芯片也有望在十年内取得显著进展,整体产业链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对于落地场景和节奏,成鑫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有可能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商业探索、工业领域率先应用、商业及家庭场景其后大规模普及。
具体而言,初期,C端科技爱好者和工业试点将成为主要市场;随后,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耐用品行业可能率先实现替代;最终,医疗、物流、商用清洁等商业场景,以及家庭陪伴、教育、娱乐、家庭清洁等消费场景有可能全面铺开。
正如发改委提醒,当前人形机器人公司和产品入局者甚众,的确要谨防此前某些科技产业因投资过星空智能科技热造成一地鸡毛的风险。
李超称为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
一是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三是推动训练与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国范围星空智能科技内具身智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体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而面对当前人形机器人公司同质化竞争问题,成鑫认为,“未来十年,能够在成本、技术和应用场景实现协同发展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
成鑫表示人形机器人要进入家庭,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卡点。首先,人机交互的响应速度,当下还是比较弱;其次,运动算法,比如环境避障;再次,是数据采集和训练样本比较稀缺。因为现在很多训练是在工业物流场景,不是家用场景;最后,是安全隐私的标准问题。
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贺赫则表示,人形机器人公司要建立真正的壁垒或护城河,第一,是技术发展的壁垒,比如智能感知、操控动力等;第二是硬件的可靠性,也就是供应链的把控和平衡;第三是商业化,现在的卡点还是在(找到)一个高价值的场景,能够让机器人从实验室的展示和手搓为主,真正在商业化场景下实现大规模量产,走进正向循环。
此外,还有生态,贺赫认为“很难说有一家公司可以在未来的软件生态下实现通吃,那么如何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也会成为壁垒。”
最后,贺赫认为安全和隐私也值得重点关注,因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跟消费者走得非常近,只有充分尊重安全和隐私的企业,才能受到消费者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