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究竟是未来的万亿蓝海,还是眼前的惊天泡沫?我们应该拥抱还是远离这个赛道?
当前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出极其矛盾的现象:一边是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一边是实际应用的骨感现实。
在宁波展会上的观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演示中的机器人存在明显局限:工作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依赖人工干预。写毛笔字的机器人需要长时间休息,说明其电机系统和散热设计无法支持持续工作。
抓取机器人的表现更暴露了当前技术的软肋:对柔软不规则物体的抓取不精准,动作缓慢且需要人工遥控。这背后是触觉传感、力控算法和执行器精度的综合挑战,离真正的自主智能相差甚远。
与此同时,投资界传来了不同声音。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2025年初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赛道存在 “估值透支未来、场景模糊、技术成熟度不足”三大泡沫特征。
他尖星空体育平台官网锐地指出:“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这句话直击行业痛点——技术演示价值与商业化实用价值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那么,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未来世界会充斥着与我们外形相似的机器人吗?
基于技术本质和商业逻辑的分析表明,未来更可能是一个多种形态机器人共存的生态,而非单一的人形机器人主导。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类人形态,能更好地适应为人类设计的环境和工作流程,无需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这种特性使它们在特定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复杂商业服务场景,如前台接待、展厅讲解等需要拟人化交流和形象的服务业岗位;
在特殊作业环境,如太空探索、灾难救援等,人类形态的灵活性可能优于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
然而,在工业和物流等强调效率、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的领域,专用型机器人往往比追求“人形”的机器人更具优势。四足机器人、机械臂、AGV小车等非人形机器人,在特定任务中的性能远超通用人形机器人。
未来机器人形态将遵循 “功能决定形式” 的核心法则:工业领域将是专用机械臂、协作机器人和AGV/AMR物流小车的天下;特种领域会有蛇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特殊形态;家用领域则会出现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多种形态。
人形只是机器人众多形态中的一种,而非终极目标。它将在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找到位置,而不是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自动化设备。
朱啸虎的“泡沫论”并非空穴来风,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确实存在明显的泡沫特征。
估值泡沫是最明显的表现。根据市场数据,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融资额屡创新高,估值水平普遍达到营收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严重透支未来增长预期。
技术泡沫同样不容忽视。许多企业热衷于展示跑步、跳舞、后空翻等炫技能力,但这些演示往往依赖于预编程和特定环境设置,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泛化能力。
场景泡沫则体现在对应用场景的想象过于乐观。许多创业规划中描绘的C端应用场景,如家庭保姆机器人、老人护理机器人等,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实现技术可行性和成本可控性的平衡。
泡沫的背后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距。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几个关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运动控制能力有限,无法应对复杂地形和突发情况;精细操作能力不足,难以完成需要灵巧手部动作的任务;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能力欠缺,依赖远程遥控或预编程;持续工作能力不足,存在散热和续航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泡沫的积极一面。历史上许多颠覆性技术(如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都伴随着泡沫和资本过热。泡沫会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加速技术迭代和基础设施完善。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泡沫”更应被看作是技术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非最终的结局。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几乎必然会遵循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的规律,经历技术触发期、过高期望峰值、泡沫化谷底期、稳步爬升光明期和生产力平台期。
我认为这个赛道正处在过高期望的峰值期,或者正在接近泡沫化的谷底期。媒体的热烈报道、资本的狂热追捧与实际商业化进展的缓慢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符合“峰值”的特征。朱啸虎的“泡沫论”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
但这不是一个伪风口,其发展周期会比许多人想象的更长。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真实且强大的。
经过泡沫洗涤和市场筛选后,产业将进入更健康、更扎实的“稳步爬升光明期”。预计这个过程需要3-5年时间,之后才能真正迎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爆发。
从时间线年),ToG(政府、科研)和特定ToB(工业简单重复劳动)场景是落地重点;中期(2028-2035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更复杂的ToB场景和商用服务场景将逐步扩大;长期(2035年以后),复杂的家庭个人场景(C端)才有可能真正规模化和商业化。
面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机遇与风险,投资者需要采取明智的策略。以下是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建议:
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建议关注产业链上的“卖水人”。在人形机器人最终形态未定、整机厂风险较高的阶段,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是更稳健的选择。无论最后哪家整机厂胜出,都需要购买执行器(电机、减速器、滚柱丝杠)、传感器(力觉、视觉)、控制系统等“铲子”。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确定性更强。
对于风险平衡型投资者,可以关注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企业。这些公司深入特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有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投资那些解决实际工业痛点、已有明确客户需求和应用案例的企业,而非仅仅擅长做炫酷技术演示的公司。
对于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可以考虑中游本体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高弹性,但同时也伴随高风险。成功依赖于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降本,需要仔细甄别技术路线和团队能力。
不管哪类投资者,都应该采取分阶段投资的策略,理解并遵循商业化落地“从ToG到ToB再到ToC”的路径,在不同阶段关注对应的龙头企业。
同时,要保持长期视角,容忍波动。如果你看好长期趋势,就需要有承受短期内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市场情绪波动带来的估值震荡的心理准备和资金准备。采用分步布局、长期持有的策略可能比短期炒作更有效。
未来十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几个重要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将成为推动力。人形机器人的进步依赖于多项技术的协同(AI大模型、卫星导航、5G通信等),那些在多技术融合上有优势的企业可能带来超额回报。
成本下降曲线值得关注。目前一台能完成复杂任务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随着规模化生产和零部件成本下降,价格有望逐步降低到可接受范围。
应用场景的逐步清晰将验证商业模式。最初的应用可能集中在工业检测、物流分拣、危险环境作业等特定B端场景,逐步扩展到商业服务,最后才是家庭个人应用。
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可忽视。各国政府从产业升级和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可能会出台更多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速度。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领域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短期不宜过度乐观,长期不宜过度悲观。